楊 牧
作者自我簡介:生于1944年,36歲,屬猢猻。因久居沙漠,前額已刻有三道長紋并兩道短紋;因腦血熱,額頂已禿去25%左右的頭發(fā)。
人們還叫我青年……
哈……我是青年!
我年輕啊,我的上帝!
感謝你給了我一個不出鋼的熔爐,
把我的青春密封、冶煉;
感謝你給了我一個冰箱,
把我的靈魂冷藏、保管;
感謝你給了我燒山的灰燼,
把我的胚芽埋在深澗;
感謝你給了我理不清的蠶絲,
讓我在歲月的河邊作繭。
所以我年輕——當(dāng)我的詩句出現(xiàn)在人們面前的時候,
竟象哈薩克牧民的羊皮口袋里發(fā)酵的酸奶子一樣新鮮!
……哈,我是青年!
我年輕啊,我的胡大!
就象我無數(shù)年輕的同伴——
青春曾在沙漠里丟失,
只有叮咚的駝鈴為我催眠;
青春曾在烈日下曝曬,
只留下一個難以辨清滋味的杏干。
荒蕪的禿額,也許正是早被棄置的土丘,
弧形的皺紋,也許是隨手劃出的拋物線。
所以我年輕——當(dāng)我們回到春天的時候,
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
哈……我們都有了一代人的特點!
我以青年的身份
參加過無數(shù)青年的會議,
老實說,我不懷疑我青年的條件。
三十六歲,減去“十”,
正好……不,團(tuán)齡才超過僅僅一年!
《吶喊》的作者那時還比我們大呢;
比起長征途中那些終身不衰老的年輕的戰(zhàn)士,
我們還不過是“兒童團(tuán)”!
……哈,我是青年!
嘲諷嗎?那就嘲諷自己吧,
苦味兒的辛辣——帶著咸。
祖國喲!
是您應(yīng)該為您這樣的兒女痛楚,
還是您的這樣的兒女應(yīng)該為您感到辛酸?
我,常常望著天真的兒童,
素不相識,我也撫撫紅潤的小臉。
他們陌生地瞅著我,歪著頭,
象一群小鳥打量著一個恐龍蛋。
他們走了,走遠(yuǎn)了,也許正走向青春吧,
我卻只有心靈的腳步微微發(fā)顫……
……不!我得去轉(zhuǎn)告我的祖國:
世上最為珍貴的東西,
莫過于青春的自主權(quán)!
我愛,我想,但不嫉妒。
我哭,我笑,但不抱怨。
我羞,我愧,但不自棄。
我怒,我恨,但不悲嘆。
既然這個特殊的時代釀成了青年特殊的概念,
我就要對著藍(lán)天說:我是——青年!
我是青年——
我的血管永遠(yuǎn)不會被泥沙堵塞;
我是青年——
我的瞳人永遠(yuǎn)不會拉上霧幔。
我的禿額,正是一片初春的原野,
我的皺紋,正是一條大江的開端。
我不是醉漢,我不愿在白日說夢;
我不是老婦,絮絮叨叨地嘆息華年;
我不是猢猻,我不會再被敲鑼者戲耍;
我不是海龜,昏昏沉睡而益壽延年。
我是鷹——云中有志!
我是馬——背上有鞍!
我有骨——骨中有鈣!
我有汗——汗中有鹽!
祖國啊!
既然您因殘缺太多把我們劃入了青年的梯隊,
我們就有青年和中年——雙重的肩!
(選自《詩刊》1980年第12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