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明仁
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天,在宣化知府的客廳里,滿座賓客正興致勃勃地高談闊論。忽然,一個年近六旬的老人站起來,向眾人拱手說道:“現(xiàn)今中西學均已確信,我等所居之處,亦形同日月,為一球體。既為球體,若吾等居于其上方,則離吾較遠之處者,豈不皆成斜立?而居圓球下方者,豈不皆要傾跌哉?此疑難敝人思想久矣,終未能解,愿聽賜教?!?/p>
這老人的提問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,有人在思索,有人在商討,卻沒有一個站出來回答的。突然,一個嬌嫩的聲音打破這沉悶:“人居地上應以所居之方為正。人謂離吾較遠者皆成斜立,居下方者皆要傾跌,而今不然,故可曰:頭頂皆天,足履皆地?!比藗冄曂?,只見是個十八九歲的女子,更加欽佩不已,有人竟拍手稱妙起來。
她,就是我國清代的青年女科學家王貞儀。
王貞儀字德卿(1768-1797年),自幼便學會琴棋詩畫,騎車射箭。曾作過“足行萬里書萬卷,嘗擬雄心勝丈夫”的詩句以自勉,在數(shù)學、地理、氣象、醫(yī)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。特別是天文學,她的成就更為突出。
王貞儀自學了許多中外天文學家的著作,她不僅弄懂弄通其中的原理,而且經過自己的分析、思考,提出自己的見解。如當時的學者雖然承認地球是圓的,但對站在地球上邊和下面的人,為什么不會摔倒或摔落到別的地方去,都疑惑不解。她卻能在《地圓論》中指出:人所居住著的地球,是處在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間中,在宇宙間是沒有絕對的上下左右之分的。她不持偏見,力求真知,面對當時占統(tǒng)治地位的乾嘉學派對哥白尼“日心說”的污蔑,勇敢地提出,“日心說”和“地心說”哪個正確,尚需進一步研究才可下結論。她既重視前人的經驗,但更重視親身實踐。為研究天文、氣象,她仔細觀測大小星辰的運動變化,認真考察云層的流動和形態(tài),常常從深夜一直看到黎明,幾年如一日從不間斷,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。她那時已能預報天氣的變化,成為當?shù)剞r民的好“軍師”。
在當時科學實驗儀器十分缺乏的情況下,她還能想出各種巧妙的辦法,因陋就簡地進行科學實驗。有一次,王貞儀大白天緊關門窗,一個人在屋里做實驗,吃飯時間過了好久也不見出來。她母親便好奇地從門縫里望進去,只見桌上的水晶燈被懸上了房梁,靠墻放著的小圓桌被搬到了燈下,女兒手中拿著一面圓鏡,一邊移動,一邊思索……原來,王貞儀是在作關于月食的實驗呢。此后,她在《月食解》一文中,深刻地闡述了月食發(fā)生、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的科學道理。
王貞儀曾隨其親旅居塞外,寄住關中,遍游大江南北。每到一處都抓緊分秒,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,而對自己的婚姻大事卻置于一邊。直到25歲時,她才和安徽宣城人詹枚結婚。但婚后4年就不幸病逝了。王貞儀生命的旅程雖然短暫,但卻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她那“人生學何窮,當知寸陰寶”的詩句,將鞭策我們青年一代,奮發(fā)求知,圖強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