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賢度
鄭板橋,名燮,字克柔,板橋是他的號,江蘇興化人。生于1693年(清康熙三十二年),卒于1765年(乾隆三十年),終年73歲。他生活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號稱清代“盛世”,但是封建社會各種矛盾已日趨激化,總崩潰的危機已在孕育之中。清廷統(tǒng)治者為了維持他們的統(tǒng)治,勢必采取更加殘暴嚴酷的手段,史無前例的文字獄便發(fā)生在這三朝之內(nèi)。在這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下,在揚州畫壇上卻出現(xiàn)了一支別開生面的新軍,他們敢于突破清初以來追摹宋元的形式主義畫風,而以生活氣息濃厚、風格活潑清新,熔詩、書、畫、印于一爐的現(xiàn)實主義作品開創(chuàng)了令人耳目一新的“揚州畫派”。這支藝苑新軍,便是被那些以書畫正宗自詡的復古派畫師們譏為“揚州八怪”的鄭燮、金農(nóng)、羅聘、黃慎、高翔、李、汪士慎、李方膺等八位畫家?!鞍斯帧钡臅嬎囆g(shù),各擅勝場;而鄭板橋是其中最杰出的一個。
他50歲任范縣知縣以前,生活窮愁潦倒,可是仍然諄諄告誡其堂弟,待人不要刻薄計較;有時受朋友饋贈或賣畫有得,也常用來周濟貧苦,“囊中數(shù)千金,隨手散盡,愛人故也”。做了縣令,仍不忘惜老憐貧,拿了俸錢去幫助窮苦親友,甚至說盜賊也原是窮苦百姓,可以“開門延入,商量分惠,有甚么便拿甚么去”。據(jù)記載,他任山東濰縣知縣時,遭逢荒年,發(fā)生了人吃人的慘象。他不候向上申報就開倉賑貸,結(jié)果得罪了上官,憤而“扯碎狀元袍,脫卻烏紗帽”,仍舊回到揚州鬻書畫度日,過他那“二十年前舊板橋”的生活去了。
鄭板橋的書畫詩詞富有現(xiàn)實主義精神,風格獨特。清人馬宗霍說:“板橋有三絕:曰畫、曰詩、曰書”;“又有三真:曰真氣、曰真意、曰真趣”。所謂三真,就是在作品中表現(xiàn)出作者真實的思想感情和個性。板橋在一首《偶然作》的詩中也說過:“英雄何必讀書史,直抒血性為文章;不仙不佛不圣賢,筆墨之外有主張?!北砻髁怂膭?chuàng)作思想。在與堂弟鄭墨的家書中,他說,文學作品應(yīng)該“敷陳帝王之事業(yè),歌詠百姓之勤苦”??此脑娢念}畫,無不貫穿這種精神,象《逃荒行》、《還家行》、《孤兒行》、《姑惡》、《悍吏》、《私刑惡》、《偶然作》、《滿江紅·田家四時苦樂歌》、《瑞鶴仙·田家》、《賀新郎·述詩二首》、《濰縣竹枝詞》等許多作品,或者描繪人民的苦難生活,鞭笞封建宗法社會的黑暗罪惡,或者申述自己的文學主張,追慕左史李杜的鴻篇杰構(gòu)。充滿強烈的愛憎,理明詞暢、淺近平易,絕無矯揉造作、無病呻吟之處。雖不能說已揭示封建社會的本質(zhì),然而在文網(wǎng)如此嚴密的當時,卻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的了。
鄭板橋的書畫作品也是獨辟蹊徑,自成一家,為當時后世所重的。他的書法以楷隸為骨干,而參以篆、草筆法,創(chuàng)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書法,自稱為“六分半書”,隨筆揮灑,瘦硬古拙,錯落有致。他的畫都以蘭竹石為題材,疏淡飄逸,配以含意深遠雋永的題字,耐人尋味。由于他的書畫藝術(shù)有杰出的成就,海外友人也慕名來求。當時的高麗國相李艮訪問中國時,就特地拜會鄭板橋,請他寫字。這也是中朝友誼史上的一段佳話。
(摘自1981年第2期《百科知識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