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 谷
說到“笑話”,誰都不會感到陌生。笑話,是一種民間口傳文學(xué),從有文字記錄的一些古老的笑話來看,少說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散見于先秦諸子中的笑話作品,為數(shù)就不少。一些嚴(yán)肅的歷史著作中,同樣也有著可以視為笑話的作品。如《孟子》中的《五十步笑百步》、《韓非子》中的《鄭人買鞋》、《戰(zhàn)國策》中的《畫蛇添足》等笑話故事,至今仍為家喻戶曉。
我國最早的笑話專書,當(dāng)是三國魏時邯鄲淳所撰的《笑林》。由此可見,笑話作為一種文學(xué)樣式,至遲在這時候已獨立存在。稍后,又有晉時陸云所撰的《笑林》。再后,有《啟顏錄》,相傳為隋朝侯白所撰。唐代有朱揆撰的《諧噱錄》等。到了明、清兩代,這方面的著作就更多了。如明代馮夢龍所編的《笑府》、《廣笑府》、《古今譚概》,清代石成金所撰的《笑得好》,等等,都是有相當(dāng)篇幅的笑話專集。
古代的笑話作品,大都是當(dāng)時文人記錄或加工的,有些還是文人的創(chuàng)作。盡管如此,多數(shù)作品尚屬健康明快、通俗易懂,較好地反映了民間文學(xué)的特色。其上乘之作,堪稱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結(jié)晶。語言經(jīng)濟,非常傳神,故事的發(fā)展和結(jié)局,出人意外,而又都在情理之中,使人不禁發(fā)笑,拍案叫絕。笑過之后,回味無窮,從中得到啟發(fā)和教育?!缎α中卵拧分?,寫有這么一則故事:
某人將離京去做地方官,臨行前,去向老師辭別。老師對他說:“出外做官,很不容易,千萬要謹(jǐn)慎小心!”學(xué)生答道:“請恩師放心,門生已預(yù)備好一百頂高帽子,逢人奉送一頂,管教地方上人人高興?!崩蠋煷蠊馄浠?,說:“正人君子,豈可如此!”學(xué)生故意感慨地說:“天下厭惡奉承、不喜歡戴高帽子的實在太少了,象您老師這樣的能有幾個人呢!”老師聽了很高興,點點頭說:“你講的也不錯?!边@個學(xué)生告辭出來,對朋友說:“我準(zhǔn)備的一百頂高帽子,現(xiàn)在只剩下九十九頂了。”
這類笑話,主要是通過機智的比喻,故意的夸張,來諷刺人們?nèi)粘I钪薪?jīng)常會犯的毛病,或是嘲弄人們性格上的某些弱點。有時候,雖然顯得很尖刻,總還不失善意。《笑林》中一則故事很有趣:
一只毛猴,死后去見閻王,要求重新做人。閻王說:“既想做人,就必須將毛全部拔去?!庇谑?,吩咐小鬼來給它拔毛。猴子吃不住痛,大叫起來。閻王瞧他這副模樣,也忍不住笑了起來,說:“看你一毛不拔,還想做人!”
笑話,又是人們向黑暗勢力、丑惡現(xiàn)象展開斗爭的一種手段。這些作品所贏得的笑聲,反映了人們反對邪惡,支持正義,痛恨黑暗,向往光明的精神面貌。有這么一則故事:
某縣官過生日,僚屬們?yōu)榱擞懞盟?,就湊合起來,為他祝壽??h官是屬鼠的,他們就合伙送了他一只黃金鑄的老鼠。縣官見了,滿心歡喜,說:“你們是否知道,再過幾天,就是我夫人的生日,她是屬牛的!”
寥寥幾筆,就把封建官僚貪得無厭的卑鄙形象,刻畫得入木三分。象這一類笑話,所說的故事,未必有其事,卻抓住了要害,反映了生活的真實,因此有著深刻的意義。
(摘自1980年第9期《文化娛樂》)
(插圖:鄧中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