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 砢
動物都有求生的本能,在受到傷害時有自衛(wèi)的本能;人,在這種本能的基礎上發(fā)展出改造環(huán)境的能力,能動地創(chuàng)造自己的生存條件。人既是自然存在物,又是社會存在物。自殺是人的社會存在和自然存在的矛盾。按照自然本性,人應當活下去;出于社會原因,有人感到活不下去。尤其是青年,正當生命的旺盛時期,為什么要自己毀滅自己的生命?這是人的社會存在對自然存在的否定。人與人的互相殘殺,同樣,人的自殺,都是人類的不幸、社會的弊病。
自殺是社會弊病的一種癥狀
造成自殺的因素深藏在社會關系之中。抓住自殺的根本原因,可以透視社會、透視歷史。自殺不過是殺人的一種特殊方式。有的壞蛋,當他們野心破滅,陰謀敗露,搗亂碰壁而又同人民頑固對抗,走投無路而又不肯回頭,那時可能自殺。這樣的人,如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、日本軍國主義元兇東條英機,如果不是自殺也是該殺的。但大多數(shù)的自殺者是受損害、被侮辱、遭厄運的人。因為社會上有一種扼殺人的力量,逼得他們不得不用自己的手來殺死自己。在我們的新社會里,自殺這種流行病也并未絕跡。在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,每搞一次政治運動,總有人自殺。過去,對于自殺現(xiàn)象總是孤立地從自殺者身上尋求解釋,而不去考察自殺者所處的社會關系,這樣,使我們一再失去了矯治社會弊病的機會。粉碎“四人幫”以后,自殺事件還時有所聞;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人的自殺,而且有的地方還曾發(fā)生過女青年集體自殺?!吨袊嗄陥蟆钒l(fā)表的《兩個好姑娘為什么走上絕路》,不是諱言自殺,也不是譴責自殺者本人,而是將自殺作為一個社會問題提出來討論,這在解放以后的報刊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。我們必須正視現(xiàn)實,研究社會,這是前進的起點。
在什么條件下人會自殺?一般說來,自殺的念頭是感到極端孤獨的人的頭腦的產(chǎn)物。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。一個正常的人所以會自殺,是因為作為人而存在所必需的一切,早就被掏空、被剝奪、被扼殺了。存在著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,無情的社會關系把人變成了非人,制造了多少人間悲劇。社會主義時代,消滅了剝削,消滅了壓迫,出現(xiàn)了新型的社會關系,為克服人間悲劇創(chuàng)造了前提。
我們這里仍然發(fā)生自殺這種人間悲劇,這說明在社會關系方面存在著缺陷。在歷次政治運動中,社會關系中的缺陷表現(xiàn)得特別明顯。現(xiàn)在好了,黨中央宣布今后不搞這種政治運動了。但是社會關系方面的缺陷還沒有彌平。我們國家具有幾千年的封建傳統(tǒng)。輕視人、蔑視人的傳統(tǒng)因素,使得人民的權力異化為封建專制權力。由于干涉婚姻自由、虐待婦女等等導致無辜者尋短見,則是封建家長制的禍害??疾飚a(chǎn)生自殺的社會關系,可以吃驚地看到我們社會中的封建遺毒在發(fā)生作用。
封建遺毒和小資產(chǎn)階級社會主義影響是現(xiàn)實社會中一切弊病的病根。自殺,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也是由這種病根派生的一種癥狀。如果要譴責自殺者,那就去譴責社會弊病;如果對自殺者表示同情、惋惜、懷念,那就把它化為克服社會弊病的堅強決心。社會弊病不是出于人的天性,也不是從來就有、永恒存在的。找到了病根,對癥下藥,社會是可以改造好的。
自殺是人生矛盾的錯誤解決
自殺者在主觀上都是陷入了追求與絕望的矛盾。遇到挫折,產(chǎn)生了絕望,如果無所追求,只會渾渾噩噩、隨波逐流,不會自殺;如果勇于追求而并無絕望,就會繼續(xù)奮斗,更不會自殺。自殺正是從追求到絕望、又在絕望中追求的人的最后擺脫。
究竟為什么會產(chǎn)生絕望?是遭受的挫折太可怕嗎?為什么同樣遇到了挫折有的人能勇往直前呢?事物或人物之所以可親、可愛、可恨、可怕,因為它是特定的自我的對象,只有在同特定的自我的關系中才能是這樣。景陽岡上的老虎,對于有的人來說產(chǎn)生恐懼,對于武松來說產(chǎn)生勇敢。老虎究竟是怕的對象還是打的對象,表現(xiàn)了不同人的本質力量。挫折,可以產(chǎn)生絕望也可以產(chǎn)生毅力,因為它是不同的自我的對象,表現(xiàn)了不同人的本質力量。絕望是人在同自己的對象的關系中屈服于對象的表現(xiàn),是由于自我的軟弱而被對象所征服的一種主觀狀態(tài)。
有的青年是因為失戀而自殺。這也是追求與絕望的矛盾。失戀是由于你的愛沒有引起你所愛的人的愛。每個人有自己愛與憎的對象,同時自己也是別人的對象。如果對于所愛的人來說,自己沒有成為可愛的對象,那么這種戀愛是不幸的。要實現(xiàn)自己的追求,就要改變自己,成為可愛的對象。或者,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對另一個人來說,自己才是可愛的對象,在同他(她)的關系中可以實現(xiàn)愛情的追求。
絕望與追求的矛盾,實質上是自我與對象的矛盾、主觀與客觀的矛盾。自殺,是對這種矛盾的錯誤解決。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改善主觀,適應客觀,加強自我的力量,克服軟弱,戰(zhàn)勝對象。
克服自身的軟弱,矯治社會的弊病
對于自殺進行全面的考察,可以看到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社會的弊病,一方面是自身的軟弱。由社會的弊病所產(chǎn)生的對人的蹂躪,落在弱者的身上就釀成悲??;對于象張志新、郭維彬這樣的強者來說,他們的回答是抗爭。自殺是軟弱的個人為社會的弊病所作的犧牲。青年人對世界、對社會、對人生了解得太少,往往把細小的絆腳石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礙,偶爾摔倒便認為終生不起。這種弱點,有時會鑄成大錯。我們要說服弱者轉向斗爭,盡量減少無謂的犧牲。
有人說,自殺也是一種斗爭。范熊熊就把自殺作為“最高斗爭手段”。范熊熊這位好姑娘,懷抱改變不正之風的斗爭目的是高尚的,不顧一切的斗爭精神是可敬的,但把自殺當作斗爭手段卻想錯了。為了人民的利益,為了正義的事業(yè),必要時可以赴湯蹈火。然而,虛擲自己的生命不能改變不正之風,這是無效的斗爭。好人去尋死,壞人不就更囂張了嗎?斗爭的目的是為了戰(zhàn)勝邪惡?!俺鰩熚唇萆硐人馈?,邪惡依舊存在,對于個人來說就永遠達不到目的了。所以,用自殺來進行斗爭,陷入了高尚的目的與無效的手段的矛盾。
有人說,自殺雖然不能戰(zhàn)勝邪惡,但能警醒社會,動員別人起來斗爭。社會如果能被警醒,這就說明還有希望,同自殺者本人產(chǎn)生的絕望不又是矛盾嗎?既然別人能動員起來,為什么不參加到群眾隊伍中去一起斗爭?要喚起群眾,自己又離開了群眾,這不也是很矛盾嗎?
自殺能產(chǎn)生什么結果?當自己結束痛苦的時候,又給活著的親人、朋友、同志帶來了痛苦。自己不喜歡絕望,卻使周圍的人對自己的希望變成了真正的絕望。因此,善良的人是不應該自殺的。一切具有健全的理智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也是不會自殺的。
正象荒唐的宗教具有社會根源一樣,反常的自殺也是一定社會的產(chǎn)物。但是,正象我們在鏟除宗教的社會根源的同時,應當幫助被迷信所束縛的人解放思想一樣,也要在改造社會的同時,鼓舞那些在自殺的陰影籠罩下的人振作精神。讓我們呼喚那些在選擇生與死的邊緣上徘徊的人,來吧,朋友,同大家在一起,沖破艱難險阻,奔向未來。大家都來矯治社會的弊病——提倡愛人;大家都要重視人生的價值——提倡自愛。愛人與自愛的交織,就是人類的幸福。
(摘自1980年11月18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