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羽
甘肅省皋蘭縣武川公社火燒溝生產隊,是個出名的干旱地區(qū)。過去,這里是十種九不收的老旱地。但是,火燒溝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,奮戰(zhàn)八年,大鋪砂田,基本上控制了干旱威脅。一九六四年糧食產量比一九五八年增長百分之七十五。從前的老旱地,變成了保收田。
一般種莊稼都要把田里的石頭搬掉,為什么火燒溝人卻要往地里鋪砂石呢?原來砂石有個怪脾氣,它的表面吸熱快,散熱也快,但是傳熱卻很慢。在一般地田的表面,鋪上一層三到五寸厚的砂石。白天,砂石表面吸收的太陽熱不容易向下傳遞,下層的土壤就避免直接遭受風吹日曬,防止了水分的強烈蒸發(fā)。晚上,砂石不容易把土壤里的熱傳出去,土壤吸收的太陽熱就能保存下來。因此,砂田的土壤溫度比一般田高,而且比較穩(wěn)定。砂田冬季封凍遲,春季解凍早,有利于提早播種和莊稼的出苗、生長發(fā)育。這就促進了莊稼的早熟高產。
此外,在干旱鹽堿地區(qū),鹽分是跟著水沿毛細管上升到地表的。由于砂石之間孔隙較大,不能形成毛細管,這就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(fā)和鹽分上升。所以鋪砂田也可以治堿,并能抑制雜草的生長。
火燒溝人在多年的生產斗爭中,找出了多快好省地鋪砂田的方法:一、常年整地準備,冬春突擊鋪砂。二、先鋪現有的土地,再鋪削山填溝新造的土地,以便當年增產,年年增產。三、在大雪復蓋的土地上,因為鋪砂后,雪化了容易起堿,就要及時把雪掃凈再鋪砂。
在我國西北特別干旱的地區(qū),都可以因地試用這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