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劍雄
常見有人喜歡把書當作坐墊、扇子來使用,或者隨便在書上亂畫,隨便撕毀。圖書館的一本新書往往才經過幾個人借閱,就被損不堪了。這種現(xiàn)象是很不好的。
要知道,一本書來之不易。馬克思的《資本論》寫了四十年,光是他閱讀并做過筆記的書籍就有一千五百余種以上;哥德的《浮士德》從二十三歲打腹稿起,到八十三歲脫搞止,足足花了六十年的功夫;李時珍編寫《本草綱目》,參看了八百種書籍,步行了幾萬里路,花了二十九年的時間。今天,我們的作家為了更好地反映社會主義現(xiàn)實,下鄉(xiāng)下廠,深入生活,和勞動人民同甘共苦,寫成一本書也是絞盡腦汗花費很多心血的。何況一部著作脫稿以后,還要經過排版、校對、印刷、裝訂、運輸以及圖書工作者的采購、分類、編目、上架、防蟲、防塵等許多環(huán)節(jié),才能傳到讀者手中??梢姡槐緯男纬墒墙涍^很多人的勞動的。
優(yōu)秀的書籍一直受到人們的珍視和愛護。我國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藏書萬余卷,“雖累數(shù)十年,皆手若未觸者。”他每次讀書總是先看看桌子是否干凈,要襯上墊子后,才把書放在上面,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子前閱讀。一頁書看完以后,先用右手大拇指襯著書沿,再用食指輕輕地挾著書頁翻過來,再看下一頁。讀完一本書時,司馬光總要用手輕輕地將書頁撫平,將書冊整理好,然后才換另一本。古人這種愛護書籍的精神,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我國古代的圖書,特別是那些孤本、珍本圖書,有的雖然經過了幾百年,經過幾代乃至幾十代人的手和目,還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,成為我們今天的文化遺產,這都是由于我們古人對圖書精心護理的結果。只要我們想想這些,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愛護圖書呢?